位於南投縣信義彌潭南村和平巷48號,屬中布中會。 潭南教會座落於潭南村(wa la vi)潭南部落(Laidazuan),為日據時代命名的地方,全面積為33.777平方公里,位於日月潭南邊,在地居民所稱之Laidazuan。為布農族的卡社群。 1950年(民國39年)已有很多漢人到部落,透過醫療傳遞福音,但乏人問津。直到1951年(民國40年),來自花蓮的布農族張望牧師、田光明牧師傳福音後,才有最初的信徒:谷有德、松錦秀、松白金珠。後來相繼有花蓮胡文池牧師、布農族人劉傳來傳福音,信徒增加至20人,暫時借用幸長華的家或學校為佈道所,並設立第一任長老:谷...
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9鄰212號(舊號碼112號),屬東部排灣中會。 1948年(民國37年)平地教會駱先春牧師等帶著福音單張和幻燈片,將福音帶入東部排灣,自太麻里至達仁鄉安朔村。1949年(民國38年)10月大鳥設立臨時聚會所,由當時國內外牧傳巡迴駐牧,隔年在部落上方搭蓋第一間茅草教會。最初約有12位信徒,駱先春牧師從中挑選葉素全為儲備牧者,培育他作為傳道人,後派駐大鳥教會牧會。1951年(民國40年)8月11日大鳥教會升格為堂會,由阿美族黃良生就任宣道師。陸續有聖經公會的盧淇沃牧師、美國的安德生牧師等前來佈道。此時教勢增長迅速,信徒倍增到40位左右,1953年(民國42年)...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4鄰永樂巷6號,春陽部落,屬賽德克族群區會。 1947年(民國36年)埔里教會羅文福牧師及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首先到春陽部落傳道,當時有居民徐宗和(Watan)和Walis Ngangah接受信仰,徐宗和之後也成為牧師。剛開始教友不多,也沒有固定的聚會所,大多數時間固定在Walis Ngangah家,以家庭聚會的形式作禮拜。 至1949年(民國38年),陸續有高受惠宣道師、高添旺牧師、黃作有長老等人來到春陽部落傳道及勉勵,還有遠從花蓮來拓展傳教工作的羅梅花、周玉葉、Tumun等女士,於是居民找到一塊空地,建立茅草屋禮拜堂。此...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泰雅路6段光勳巷4-1號,屬泰雅爾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間有高添旺牧師(Wilang.Taqu)、陳保清牧師、羅竹茂牧師的父親、林阿石的父親等首先到南澳鄉澳花部落宣教。1950年(民國39年)孫雅各牧師、張承宗牧師繼續在宜蘭地區宣教,亦開始發放救濟品。此際澳花村歸主人日漸增多。仝年8月間宣揚福音的工作陸續抵達碧候、鹿皮、南澳等部落,隨後各宣教師們兵分兩路繼續前往大同鄉原住民部落宣教。一組有陳耀宗牧師高添旺牧師、陳保清牧師到寒溪、碼崙、牛鬥、松羅、崙碑部落;另一組有林萬福牧師、宋振傳牧師到南山、四季、留茂安、梵梵部落宣教。此後七星中會開始設立山地部;同屬蘭陽...
位於臺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2019年(民國108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營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以下簡稱南科考古館)在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園區內,與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相鄰,北有84號快速道路,南有8號高速公路,東西各有1號高速公路與3號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另臺鐵南科站、新市站、善化站相近不遠。 本館所在的位置早期原為新市鄉的第九公墓,全區地勢平坦,並緊連石頭埔遺址。該遺址上層為近現代漢人遺留,下層則發現有距今約2800至2000前的大湖文化烏山頭期,經部分範圍發掘,出土陶器主要為灰黑夾砂與泥質陶器、石器以及甕棺墓葬。 2002年(民國91年)1...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博愛路6鄰3號,隸屬泰雅爾中會。 現今「金洋教會」是由原仲岳教會及遷村的金洋教會結合而成。羅忠孝牧師為仲岳村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信徒,當時多數村人反對羅牧師建臨時教堂。1947年(民國36年)建立木造會堂,會友16名。1959年(民國48年)羅忠孝牧師至新竹聖經書院進修3年後,回到部落繼續傳教,在累積近50名(約30戶)村民信教後,於宣教師孫雅各牧師的協助下建造石造新會堂,為第二次建堂。1964年(民國53年)金洋村遷至仲岳村,仲岳教會改為金洋教會。1965年(民國54年)羅牧師至玉山神學院深造1年。1966年(會民國55年)通過教師資格,於大同鄉碼崙教會封立牧師暨就...
位於花蓮市民勤里新興路45號,屬太魯閣中會。 1970年(民國59年)8月,高幸人牧師協傳於太昌地區的會友住宅聚會,創稱「聖光教會」。1978年(民國67年)由許玉春教育士協傳,從慶豐遷移到宜昌會友家聚會。1981年(民國70年)1月隸屬太魯閣中會,本會稱之「聖光佈道所」,由黃夏妹牧師協傳。1989年(民國78年)1月改名為「吉太佈道所」,仝年2月會址從宜昌遷移至花蓮市忠烈祠附近租借房屋聚會,改名為「都信教會」沿用迄今。1995年(民國84年)2月因聚會的住所遭祝融,暫借會友王三妺的住宅聚會。仝年4月遷至太昌地區租屋聚會,時間長達六年之久。2001年(民國90年)8月購得忠烈祠右後方房屋...
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光復路102號,屬東部中會。 1950年代的北埔村是一個人煙稀少且貧瘠的農耕小村落,居民大多為原住民與退伍榮民。1965年(民國54年)間,門諾會蔡炳火牧師以家庭聚會方式開始傳教,仝年邀請美港教會江天順牧師,及芥菜種會宣教師唐華南牧師協助傳教工作;但因門諾會人力資源有限,經雙方協商後,於1971年(民國60年)2月14日將「北埔佈道所」轉交美港教會關懷,歸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中會。 本會初期因無固定教堂,且信徒人數稀少與經濟缺乏等因素,僅能以囑託傳道的方式兼任牧養,這期間有退休的胡三崁牧師、江信惠老師、黃明長老、陳榮軍教師、張成業傳...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東海15街117號。 南埔教會的設立,乃信義教會為響應總會「十一增長」事工之推展,乃有再開設一所支會之議,嗣經調查勘察,認知吉安鄉南埔是新興市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尚無教會設立,故於1987年(民國76年)6月28日第318次小會決議要設立南埔教會,並立即成立事工小組,池漢鑾牧師為召集人;7月19日長執會選定本會信徒劉邦海弟兄,位於中正路一段108號一樓之全部店面,約定年租金6萬,租期三年租金分三期付清,並推派整修小組,池牧師為召集人,8月16日第319次小會追認通過,並定名為「南埔教會」,同時向中會申請開設。 1987年(民國76年)9月27日下午...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民族街8鄰80號。 本會所屬區域人口總數約1800餘人,其中阿美族占總人口的55%,閩南人占30%,其他占15%。阿美族的第一任牧師許南免牧師經常翻山越嶺,不怕勞苦地,自光復步行8小時以上的山路,來到豐濱傳教。 1952年(民國41年)末,李金山為本會初代信徒。1953年(民國42年),張天成先生任本地巡迴傳道,於李金山自宅開始禮拜,信徒有林善興、Falaahan、林信忠一家,全部有15名之多。1954年(民國53年),陳生源任本區巡迴傳道接替張天成半年之久,次年由信徒吳守誠主持禮拜。 1956年(民國45年),洪川幸應阿美中會派任駐豐濱...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和平路53號,屬東部中會。 1917年(大正6年)5月20日花蓮港至璞石閣(玉里)的火車開始通行。仝年7月20日,一場颱風將玉里講義所(玉里教會前身)禮拜堂夷為平地,在英國差會外國宣導會「西敏士德神學外國傳道會」的幫助下,從該會建築基金中撥出6英鎊補助玉里講義所購地。是年9月22日,璞石閣支廳正式改為日本式的「玉里支廳」。台灣教會報(教會公報)刊載「台灣東部的玉里,前雖然為不重要的部落,但現成為玉里支廳所在地,並且火車通行設站,即變成繁榮的市區;石牌的楊連福傳道師獲得東部南部屬各教會的支援,在該地建堂從事佈道。」1918年(大正7年)初,楊連福傳道開始在玉里講義所開拓。 ...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東竹78號,屬東部中會。 1941年(民國30年)是東里教會「竹田講義所草創期」。仝年5月5日,在竹田村金阿香的住宅成立竹田講義所,並舉行首次聖餐。翌年1月25日,竹田講義所首次選長執,2月設立長老:北里典宗(李天送)、執事:陳生。因二次大戰時期,被迫停止聚會。 隨著竹田的信徒日增,主日禮拜往返東里教會,需費時兩個小時半,因此有意在本地設立禮拜堂,此為「竹田教會設立期」。1953年(民國42年)東里教會張雲錦先生及蔡龍長老、陳生執事、陳田、鄭大鵬、金春來等提議於竹田設立禮拜堂。和會通過後立即募款,共募得13,000餘元,遂購得一律六分餘地之地皮。10月派朱阿生...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新生村5鄰山林巷76號,屬泰雅爾中會。 眉原教會座落於眉原部落,原稱為B’ala(巴阿勒)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新生村八仙山下,北港溪中下游,部落為6鄰,東鄰惠蓀林場及瑞岩部落,西接賽德克亞族的中原及清流部落,東北西有北港溪環繞,南有黃肉溪,北方有八仙山為屏。 自清國時期至日本時代,相繼有眉原、福骨、馬利巴、沙拉茅、南勢等5部落之族人遷來定居,其中以澤敖列群的眉原人最早遷來拓殖,故以此為社名。眉原部落居民均屬泰雅亞族第三大族之一「澤敖列系統」(tsole)的眉原群眉原,在清國末期至1930年(昭和5年)的「霧社事件」之前,原世居從瑞岩部落西方至國姓鄉北港村東方...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義盛里9鄰7號,屬泰雅爾中會,坐落在義興部落(Gihing)。 1953年(民國42年),義興部落彭創喜(botu.wilang)在部落是有地位且受人尊敬的人,曾擔任日本警察勤務。他後來經由陳忠輝牧師引導而信耶穌,接著全家人加入耶穌信仰,並向部落人傳教,當時部落相信耶穌的人約30幾人。 1955年(民國44年),部落信耶穌的人用土建造聚會所。日後,陳牧師經常帶加拿大宣教士,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在部落傳教,使信徒增加約50人,在孫雅各牧師向海外募款,以及教會信徒全力配合到河川搬運石頭之下,石板構造的新教會堂於1964年(民國53年)建成獻堂...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義盛里3鄰50號,屬泰雅爾中會,在下宇內(小烏來)部落(Rahu')。 1957年(民國46年)由陳忠輝牧師(Hola Temu)到前山義興(Zihing)部落找彭創喜(Botu Wilang)傳教多次,彭深受感動而成為基督徒。後由彭創喜徒步翻山越嶺,渡河到Yubang部落找妺夫陳文輝(Tazin Yuraw)傳教。陳文輝在青年時就做家族的巫師,在部落行醫助人。當彭創喜像他傳教時,起初他並未接受,在經過一個禮拜的掙扎後,他在第三次參加聚會時才成為基督徒。當時孫雅各牧師欲訓練陳文輝成為傳道人,因陳文輝有許多子女,而特別栽培其...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霞雲里6鄰7-1號,坐落於前山地區的優霞雲部落(Yuwhbun raka),屬泰雅爾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年11月中,新竹縣尖石鄉區教會李傳幸、葉新標、雲志德、宗正茂、林豐耕等5位長老,至本部落傳教,並草創可愛教會。 當時,本部落尚無交通工具,5位長老徒步翻山越嶺,徒步過河來到霞雲村。長老們先到卡外部落(Kayway),以呂多利自宅為傳教據點,暫時做為聚會之場地;同年第二次來有林豐耕、葉廷昌、曾文光等教友,帶幻燈片介紹耶穌基督的生平,帶領部落居民了解及認識基督信仰。 1950年(民國39年)1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三次再組織林豐耕...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12鄰190-1號,座落於五峰部落(Tatoba’),屬泰雅爾中會。 1946年(民國35年)10月10日五峰國校校長李林樹將基督教介紹給朱添壽、林有明。次日,其帶領學員在五峰國校校長宿舍開設《聖經》研究班。因人數增加,改在教室傳授教義。 本教會開拓傳教工作之始,李校長請新竹教會當時擔任新竹中會山地部長的莊聲茂牧師上山主持「培靈會」及聖禮典。莊牧師見本地所需,隨即向新竹教會辭職,同其子莊經顯傳道師,不支薪協助本鄉及尖石傳教,又獲美國孫雅各牧師及夫人孫理連大力支援,發放救濟品、補助建堂、醫療工作。不久,陳光松牧師擔任「五尖區」(五峰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