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
  • 人氣指數:136,542
  • 線上人數: 3
  • 民族檢索
      • 全部
      • 1A 阿美族 Amis
      • 2T 泰雅族 Tayal
      • 3W 排灣族 Paiwan
      • 4B 布農族 Bunun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 6R 魯凱族 Rukai
      • 7C 鄒族 Cou
      • 8S 賽夏族 SaySiyat
      • 9Y 雅美族 Yami
      • 10O 邵族 Thau
      • 11K 噶瑪蘭族 Kebalan
      • 12U 太魯閣族 Truku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 15L 拉阿魯哇族 Hla’alua
      • 16V 卡那卡那富族 Kanakanavu
      • 31PNP 平埔族群
      • 21PAN 泛族群
      • 41ATR 他族
  • B 民族動植物
      • 全部
      • Q 語言文字
      • L 生活禮俗
      • R 信仰祭儀
      • H 歷史事件
      • S 社會組織
      • P 法政經濟
      • Y 神話傳說
      • K 生活空間
      • M 物質文化
      • A 藝術文化
      • E 族群類屬
      • D 重要文獻
      • F 重要人物
      • T 考古遺址
      • G 機構社團
      • B 民族動植物
      • Ed 教育
      • Lt 文學

分類檢索:『B 民族動植物』, 共1036筆


蜜蜂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蜜蜂科(Apidae)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台灣常見的蜜蜂為中華蜜蜂(Apis cerana)、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中華蜜蜂體毛多,腹部體節偏黑褐色,頭盾基部具三角形黃斑,後足黑色,翅長小於9公釐。意大利蜂體毛多,腹部體節偏黃色,少數偏黑褐色,頭盾基部具三角形黑斑,後足黑色,翅長大於9公釐。 【生態習性】   中華蜜蜂喜築巢於洞穴中,森林中常見於樹凹洞、裂縫中,山區峭壁或石堆中之石洞,小規模蜂場之簡易式或是標準式蜂箱內等等偶可發現東洋蜜蜂蹤跡。於冬季時常有逃蜂群出現,有時會短暫的群聚於開放空...

螞蟻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蟻科(Formicidae)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體型小,體色有黑、褐、紅、黃等,觸角膝狀,腹部第1-2第會呈結節狀。屬完全變態昆蟲,發展過程經卵、幼蟲、蛹、成蟲。 【生態習性】   屬社會型昆蟲,雌性及雄性個體交配時會長出翅膀婚飛。可分階級為工蟻、雄蟻、蟻后,工蟻沒有翅膀,負責覓食與餵養幼蟲。 【棲地分布】   分布廣泛,並於各個生態系中扮演不同之角色。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kakunah alonah(馬太安部落) 排灣族 sasiq 魯凱族 a...

蟋蟀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蟋蟀科(Grylidae)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蟋蟀身體的構造與一般昆蟲一樣,可以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各主要部分。觸角長在頭的前上方,呈細絲狀,由許多環節所構成。咀嚼式口器,進食時使用一對大顎來切碎食物。複眼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所集結而成,為視覺的主要器官。胸部為翅膀和腳所在的位置。從外觀上可以區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三節。在每一胸節下方的兩側各長著一對腳,因此三個胸節共有三對腳;前兩對腳主要用於行走,粗壯發達的後腳則具有優越的跳躍能力。蟋蟀腿上和腳上都長有棘刺。蟋蟀前翅為革質,後翅則為透明的膜質。靜止時,後翅折疊於前翅之下,末端縮成束狀,露出尾...

螳螂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螳螂目(Mantode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生活史為卵、若蟲、成蟲,屬於漸進變態昆蟲。若蟲蛻皮7次為成蟲,身體狹長,頭部呈倒三角形,複眼大突出,觸角絲狀細長,具咀嚼式口器,肉食性。螳螂的基節很長,腿節、脛節內側具排刺,型態呈鎌刀狀,通稱「捕足腳」善於捕捉獵物。 【生態習性】   肉食性,常在樹上及草叢裡等待獵物上門,先靜止不動,慢慢靠近,再以迅速的捕捉獵物。雌蟲將卵產在樹幹或小枝條上,稱為螵蛸。幼齡蟲常於地表落葉或草叢中捕食小型昆蟲。 【棲地分布】   台灣的螳螂目記錄有2科11屬23種,分別為螳科和花螳科;螳科下有...

天牛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天牛科(Cerambycidae)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具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強壯的大顎。複眼腎形,大半將整個觸角基部包圍。觸角通常11節,著生於觸角基瘤上,能自由轉動,第一節膨大,第2節最短。大部份的天牛具發音器禦敵。各腳跗節5節,第4節常嵌入第3節中,看起來像只有4節,第3節辮狀,一般單爪。 【生態習性】   皆植食性,成蟲以啃木質纖維、花粉、嫩葉、樹汁、果實,有些以菌類為食。幼蟲會鑽入木質部,但有些種類只在樹皮層生活,於樹幹裡會在樹皮掘一開口作為通氣孔。天牛的防禦機制包括偽裝、保護色、警戒色,以尖硬有刺、磨擦聲音或分泌有毒難聞的...

螢火蟲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螢科(Lampyridae) 【學名】 【別名】火金姑 【型態特徵】   生活史為卵、幼蟲、蛹、成蟲,屬於完全變態昆蟲。頭部隱藏於前胸背板下,前胸背板具側片。大多數的種類夜行性,雄蟲腹端具2節發光器,雌蟲只有1節。體色以黑、橙、紅色為主。 【生態習性】   依幼蟲習性可分陸生、水生、半水生三種,雌蟲產卵於落葉或石縫裡,卵孵化後陸棲性的幼蟲會在潮濕的地面棲息,水棲性的幼蟲會爬到水中。幼蟲以螺類、蝸牛、蚯蚓、蝌蚪、其他昆蟲為食。成蟲一般壽命7-14天,多數種類由卵至成蟲各期都會發光,約1/4的種類晝行性,成蟲不會發光。螢火蟲發光的目的是求偶或警戒,遇到危...

蒼蠅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雙翅目(Muscomorpha)短角亞目(Brachycer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常見的蠅類不容易從外觀分辨,蠅類一般分類於短角亞目下,包括家蠅科(Muscidae)、花蠅科(Anthomyiidae)、擬花蠅科(Scathophagidae)和廁蠅科(Fanniidae)等。觸角5節以下,一般3節,末節具芒,小顎鬚1-2節。家蠅總科中足、後足之間的胸側板上無一列剛毛,  【生態習性】   台灣常見的熱帶家蠅為腐食性。其幼蟲生活於腐敗之有機物中,如動物之排遺、動物之屍體或腐敗的水果、果皮、蔬菜、廚餘等。蠅類成蟲喜於日間...

蝴蝶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鱗翅目(Lepidopter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鱗翅目的特徵就是身體和翅都覆蓋著由毛特化而來的鱗粉。在分類學上,蝶、蛾都屬於鱗翅目,而且並沒有截然的區分特徵。鱗翅目的卵體積小、形狀多變,有球形、橢圓形、紡錘形等,都有著厚厚的卵殼。剛剛產下的卵有白色、綠色、橙色、黃色。幼蟲型態大多是圓筒形,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呈圓形或三角形,具有囗器和感覺器官。胸部由前胸、中胸、後胸三節組成。腹部由10節組成,除尾端外各節均有氣孔,幼蟲由此呼吸。蛹以圓筒形或紡錘形居多,成蛹時吐絲固定腹部和尾端的稱為帶蛹(如鳳蝶科、粉蝶科等),只固定尾端而頭部下垂的...

蜻蜓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蜻蛉目(Odonat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蜻蜓在分類學上是屬於昆蟲綱(Insects)有翅亞網(Pterygota)古翅群(Paleoptera)蜻蛉目(Odonata)。蜻蛉目的昆蟲當中又分為三個亞目:均翅亞目(Zygoptera)、不均翅亞目(Anisoptera)、間翅亞目(Anisozygoptera)。蜻蛉目昆成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有一對複眼、三個單眼、一對短鞭狀觸角、口器為咀嚼式。胸部分為三個部分:前胸、中胸、後胸,前胸較小,中、後胸癒合稱為合胸。三對腳、背部上方有兩對翅膀。腹部共有十節,雄性第二腹節為生殖器官,...

中華蜜蜂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蜜蜂科(Apidae) 【學名】Apis cerana 【別名】中國蜂 【型態特徵】   體毛多,腹部體節偏黑褐色,頭盾基部具三角形黃斑,後足黑色,翅長小於9公釐,穴居物種。 【生態習性】   喜築巢於洞穴中,森林中常見於樹凹洞、裂縫中,山區峭壁或石堆中之石洞,小規模蜂場之簡易式或是標準郎式蜂箱內等等偶可發現東洋蜜蜂蹤跡。於冬季時常有逃蜂群出現,有時會短暫的群聚於開放空間樹枝或屋簷下。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全島低至高海拔地區。   【原住民族語】 泰雅族 hzing 賽夏族 ...

草蟬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蟬科(Cicadidae) 【學名】Mogannia hebes 【別名】 【型態特徵】   本種為本屬最常見之種類。體色以綠色最常見,另有綠褐色、黃綠色、黃褐色等,身體有金色鱗毛分布。以最常見的綠色型為例,本種形態特徵為頭部、胸部、腹部、翅。頭部綠色,比中胸背板基部窄,具淡灰褐色的複眼及淡黃色單眼。口器的喙管長至中足基節。胸部有棕色的前胸背板,具綠色的中紋,且有黑色斑紋在中紋兩側。黑色的中胸背板具有綠色的W字紋、X字型隆起。腹部綠色,且膨大。腹部背面隆起。腹部第2、3節背板的兩側具黑色斑紋。雄蟬背瓣小,鼓膜露出,彎月狀的腹瓣小且左右分離。除前翅由翅基...

小圓斑球背象鼻蟲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 【學名】Pachyrhynchus tobafolius 【別名】 【型態特徵】   體長12-15公釐,體色黑色具光澤,全身布滿橢圓形或圓形的水藍色斑點,前胸背板有4枚圓斑,各腳腿節亦有斑點,本種翅背有12枚圓斑,於翅縫上不相連接。 【生態習性】   常出現於海邊樹林之葉背下棲息。 【棲地分布】   為法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台灣僅分布於綠島、蘭嶼。   【原住民族語】 雅美族 kararamesen no minavang   【生...

台灣大蟋蟀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蟋蟀科(Gryllidae) 【學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別名】土猴、大土狗、土伯仔、大蟋蟀 【型態特徵】   台灣最大型的蟋蟀,一般體色黃褐色,頭部、前胸背板背面為褐色,前胸背板具有一對褐色半月型斑紋,足黃色,後足腿節外側具有深褐色斜條紋,雄蟲體長為30-41.5公分,雌蟲稍小於雄蟲,成蟲體型粗大,雌蟲產卵管粗短。 【生態習性】   為雜食性昆蟲,會挖掘地道居住,洞口孔徑約1-2公分,雄蟲會於夜晚鳴叫,每一次鳴叫聲為長達數秒以上的長喞聲。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本島苗栗以北平地及低海拔山區...

台灣螻蛄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螻蛄科(Gryllotalpidae) 【學名】Gryllotalpa formosana 【別名】 【型態特徵】   體長約為24.2公分。一般體色為黃色至黃褐色,頭部背區深褐色至黑色,前胸背板具絨毛且為褐色至深褐色,腹部背區深褐色,腹節一到四節的後緣皆具一黃色條紋。 【生態習性】   善於掘土,白晝躲在地底,黃昏時到地面活動具趨光性。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分布於本島低海拔山區,目前只於台中市都會區有採集紀錄。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mamomoay 太魯閣族 pn...

水母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刺絲胞動物門(Cnidari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身體由內外胚層構成,具有消化腔,身體為輻射對稱,並具有刺絲胞,以供防禦、獵食之用,其中包括水母生活史多為浮游生活,刺絲胞毒性依種類而有強弱之分。 【生態習性】   肉食性動物,以刺絲胞螫入獵物如魚類體內,使之麻痺或死亡後進食。 【棲地分布】   分布於全球水域環境,包括淡水、海水等棲地。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fofor 魯凱族 suimu 賽夏族 kaSiraywasal Siyomo: &nbs...

大駝石鱉
21PAN 泛族群 B 民族動植物

【科名】石鱉科(Chitonidae) 【學名】Liolophura japonica 【別名】鬼石鱉、日本花棘石鱉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5公分。外套膜在殼周圍密布凸起絨毛,有8片殼,第1片殼為新月形,依殼排列漸大,約第4或第5片殼最大之後排列漸小。絨毛顏色為黑色與白色參雜。殼象牙黃,每片殼之兩端有不規則之深色塊斑。 【生態習性】   常棲息於潮間帶的岩礁上。 【棲地分布】   台灣分布於東北角、東部、屏東、高雄,以及綠島、蘭嶼、澎湖、金門海域。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a...

  • 上一頁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
  • 50
  • 51
  • 52
  • 下一頁

關於本站

  • 事典介紹
  • 編輯說明
  • 使用說明
  • 編輯團隊
COPYRIGHT 2019 @ 教育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