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海膽綱(Echinoide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身體表面具許多細長的刺棘和管足,管足具有小而有力的吸盤。有些海膽的刺棘具有毒性。位於腹面中央的口器相當發達,具有5枚尖銳的牙齒。沒有腕足,體壁的骨板連結成一個固定的外殼。可分為正型海膽及歪型海膽兩大類。正型海膽身體大多呈球形或半球形,具有發達的大棘,肛門位於反口面(背部)正中央的「頂系」構造中。歪型海膽類的大棘不發達,通常是包覆著毛絨絨的細刺,體殼的形狀奇特,有的扁平,有的似圓形,肛門位置移至身體側面,甚 至是口的附近。 【生態習性】 食性廣泛,肉食性會以海底的蠕蟲、軟體...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Cephalopholis urodeta 【別名】石斑、過魚、珠鱠、霓鱠、尾紋九棘鱸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28公分。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眼小口大。體被細小櫛鱗;胸鰭圓形;尾鰭圓形。體呈深紅色至紅褐色,後方較暗;頭部具許多細小橘紅色點及不規則之紅褐色斑馭;體側有時具細小淡斑及不顯著之不規則橫帶。背鰭及臀鰭軟條部具許多細小橘紅色點及鰭膜具橘色緣;腹鰭橘紅色且具藍色緣;尾鰭具淡色斜帶,斜帶間具許多淡色斑點,斜帶外為紅色而具白色緣。 【生態習性】 以魚類、甲殼類為食。性兇猛、機警,有領域性。棲...
【科名】冠海膽科(Diadematidae) 【學名】Diadema setosum 【別名】海針、海鬚、岩隱子、長刺海膽、魔鬼海膽、棘冠刺海膽 【型態特徵】 體殼徑約5-10公分,刺棘的長短、粗細皆不一,最長可達30公分,呈黑色、暗紫色或白色,大棘常有黑白相間的橫帶,有的帶紅色或綠色,還有的個體在普通的大棘中夾生著白色大棘。棘刺中空易碎,斷掉後可再生,內有毒液,刺入人體後易折斷留在體內,不易拔出且會有劇。反口面(背部)中央有一個很像眼睛的圓形橘黃色的肛乳突,肛門就開口在橘黃色亮圈的中央。殼薄而脆弱,間步帶的裸出部有顯明的白點或綠色斑紋。步帶狹窄,稍隆起,...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Epinephelus fasciatus 【別名】紅斑、石斑、過魚、紅鷺鷥、關公鱠、橫條石斑魚 【型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頭背部斜直,眼小,短於吻長。體被細小櫛鱗;胸鰭圓形,尾鰭圓形。體呈淺橘紅色,具有六條深紅色橫帶;背鰭硬棘間膜之先端具黑色之三角形斑;棘之頂端處,有時具淡黃或白色斑;背鰭軟條部、臀鰭、尾鰭有時具淡黃之後緣。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於水深4-160公尺的潟湖、內灣區、沿岸礁石區或石礫區海域。以螃蟹、蝦子、小魚為食。 【棲地分布...
【科名】長海膽科(Echinometridae) 【學名】Echinometra mathaei 【別名】番仔膽、海刺蝟、豬槽海膽 【型態特徵】 體殼略呈長形,體殼長約4-6公分,長寬比約1.4。其刺棘粗硬,其上有縱肋,呈乳白色、淡棕色、綠褐色、褐色、紅棕色或紫褐色,變化很大,且胚胎發生的過程也不盡相同。 【生態習性】 以管足黏附漂流來的海藻碎片為食。幼體無法在岩石上挖洞,大多躲在岩石下或岩縫中。成體後會移動到碎浪帶的岩石區,且分泌碳酸軟化洞穴壁,加上刺棘和口器的挖鑿,鑽洞住在裡面以禦敵。被梅氏長海膽鑿得千瘡百孔的礁石如果隨著地殼上升而露出...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Epinephelus merra 【別名】蝴蝶斑、牛屎斑、六角格仔、蜂巢格仔、蜂巢石斑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31公分。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眼小口大。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胸鰭圓形;尾鰭圓形。頭部、體部及各鰭淡色,均有圓形至六角形暗斑密布,斑間隔之狹窄自成網狀圖案;胸鰭密布顯著之小黑點。體背背鰭基底處無任何斑塊。 【生態習性】 以小魚為食。為沿岸淺水域魚種,常出現於潟湖、灣區之礁石間。性兇猛、機警,具領域性。雌魚在標準體長約14公分時成熟,18-21公分時開始性...
【科名】長海膽科(Echinometridae) 【學名】Heterocentrotus mammillatus 【別名】鉛筆海膽、煙嘴海膽、粗棒海膽 【型態特徵】 大棘長可達7-8公分,粗壯且堅硬,下部為圓柱狀,上端膨大為球棒狀或三棱形,外形像盛開菊花。棘刺顏色以棕色為主,棘身顏色較淺,末端較深且有時會有幾條白色環紋,有時也會發現橘色、白色、黃色的個體,但非常罕見,夏威夷的族群則以鮮紅色居多。殼堅厚,白色橢圓形,直徑可達10公分,表面覆蓋棕色的小棘刺。 【生態習性】 以藻類及泥沙中的有機物為食,是健康珊瑚礁生態系的指標性生物之一。夜行性,...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 【別名】石斑、罔仔、過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90公分。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眼小口大。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胸鰭圓形;尾鰭圓形。頭部、體側及各鰭淡褐色,密佈小暗褐色斑點;頭部及體側分具不規則之暗斑塊;尾柄具黑色鞍狀斑;各鰭另具許多小白點以及一些散布於頭部及體側。 【生態習性】 以甲殼類、魚類及頭足類為食。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區及外礁區,尤其是島嶼周緣數量多。常成一小群游動。性凶猛、機警,有領域性。具性轉變,先雌後...
【科名】十足目(Decapod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屬十足目中之短尾類,具有由甲殼素為主要成份之外骨骼,具有一對螯,通常雄性具有較大的螯,雄性腹部多為窄三角形,雌性則為較闊之圓形,其眼睛位於眼柄上,具有兩對觸角。 【生態習性】 多為雜食性,習性依其棲地及分類而有所不同。 【棲地分布】 分布於高山、陸地、溪流、海岸、深海等環境。 【原住民族語】 阿美族 kalang 排灣族 gang 魯凱族 apase 鄒族 tabacici yongo ...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Epinephelus tauvina 【別名】石斑、過魚、虎麻、巨石斑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75公分。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眼小口大。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腹鰭腹位;胸鰭圓形;尾鰭圓形。體側及頭部呈淡灰綠色或褐色,散布著暗橘紅色或深褐色的圓形深色斑點,斑點中央色澤較周圍深;體側另有一大型的暗色斑塊位於背鰭最後四根硬棘之基部上;有些魚會有5條暗色垂直斑紋。 【生態習性】 屬肉食性,主要以魚類為食,偶爾攝食甲殼類。棲息於水質清澈的珊瑚礁區,幼魚常出現在礁盤或潮池中,...
【科名】十足目(Decapod)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蝦子外部形態延長,多半呈側扁或圓筒狀,由頭胸部與腹部組成。眼睛為帶柄的複眼;第一、二觸角皆具細長的觸角鞭,多數種類也具有發達的第二觸角鱗片,以利游泳時掌控平衡;大顎及小顎具有切斷和撕裂食物的功能;顎足用以協助攝食及呼吸,步足(胸足)是用以行走並抓取食物用,泳足則用來游泳移動。腹部也就是可食用蝦肉的部位,包括有6個體節和最後1個尾扇,尾扇由尾柄、尾肢組成。第1-5體節各附有1對泳足。 【生態習性】 蝦體色可變,從黑色和棕色到明亮的顏色,如紅色、藍色、橙色、綠色。顏色通常與棲息地的背景顏...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Gracila albomarginata 【別名】石斑、黑皮過魚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40公分。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眼小口大。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腹鰭腹位;胸鰭圓形;尾鰭截形或微內凹。成魚體呈暗綠褐色;頭部具3-5條深藍色斜紋;體側則具許多條暗色窄弧形橫紋;尾柄則具點狀橫紋。幼魚體呈褐色或紫色;背鰭及臀鰭軟條部具橘紅色線紋且向後各自延伸至尾鰭上下葉。 【生態習性】 小魚為主要食物。棲息於外礁斜坡區及深水域的水道。性兇猛,具領域性,平時躲於礁穴中。游泳能力強,偶...
【科名】十足目(Decapoda)腹胚亞目(Pleocymata)短尾下目(Braehyura)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常見的寄居蟹分為三大類:活額寄居蟹科Diogenidae、寄居蟹科Paguridae、陸寄居蟹科Coenobitidae。寄居蟹腹部不對稱的右旋,腹部柔軟,表面沒有甲殼覆蓋,腹肢退化只剩下尾部的倒鉤。第四、五胸足也萎縮退化。 【生態習性】 陸寄居蟹科的成體生活在海岸濕地上;活額寄居蟹科、寄居蟹科較多生活在海中。珊瑚礁的潮間帶為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區,由於潮池裡面的生態條件比較溫和,不會受到波浪的衝擊,低潮時也能保有水份,多...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Variola albimarginata 【別名】鱠、石斑、過魚、闊嘴格仔、白邊側牙鱸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60公分,體長橢圓形,頭中大。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腹鰭腹位;胸鰭圓形;尾鰭彎月形。體深紅色,體側具不規則之淺紅色水平線或斜線,淺紅色線紋間另穿插有黃色窄線紋;尾鰭具半月形之窄白緣,內側另具一條黑色窄帶。幼魚體色略同於成魚,但體側具較少且較大的紅緣淡藍斑點,而無黑色縱帶,尾柄上亦無大黑斑。 【生態習性】 以小魚、甲殼類為主食。棲息於水深4-200公尺處沿岸、島...
【科名】斜紋蟹科(Plagusiidae)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頭胸甲近圓形或方形,甲殼表面光滑,或是具顆粒及絨毛;額緣則有窄型及寬型兩類;前側緣在外眼窩後具有1-7枚的齒或棘狀構造,眼窩下緣彎曲;腹部具閉鎖裝置,因此繁殖期時,雌性個體所產生的卵並不會外露。 【生態習性】 以刮取岩石上之藻類為食。 【棲地分布】 分布於潮間帶、亞潮帶海域環境。 【原住民族語】 雅美族 kanatui nu anito 【生活使用】 涉及禁忌。 雅美族 斜...
【科名】鮨科(Serranidae) 【學名】Variola louti 【別名】石斑、朱鱠、過魚、側牙鱸 【型態特徵】 最大體長為83公分。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頭中大,眶間區稍圓突。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腹鰭腹位;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彎月形。體深紅至灰褐色,體側具淡藍至淡紅色之不規則斑點或短線紋,頭部斑點通常較小而圓且分布較密;背、臀及胸鰭後方具寬黃緣;尾鰭具半月形之寬黃緣。幼魚體背側另具一條黑色縱帶;尾柄上部另具一大黑斑;頭背側由吻端至背鰭基底起點具一白色至淡黃色之中央縱紋。...
【科名】扇蟹科(Xanthidae) 【學名】 【別名】 【型態特徵】 台灣常見之花瓣蟹包括皺紋花瓣蟹(Liomera rugata)及脈花瓣蟹(Liomera venosa)。 皺紋花瓣蟹的頭胸甲寬約1.5公分,呈橢圓形,表面具有胸紋狀之溝紋並密布細小顆粒;螫腳左右等大,外側密布顆粒,掌部之顆粒則密部成行;鉗指具有2-4齒,指尖呈匙狀;步足粗短;頭胸甲及附肢多呈紅色或紫紅色,眼睛則為紅色。 脈花瓣蟹頭胸甲約4.5公分,呈橫橢圓形;表面平滑有光澤,具顆粒或點刻,具細溝紋;螫足厚重,左右大小較不均等,光滑,不具毛或棘刺,不動指咬...
【科名】臭肚魚科(Siganidae) 【學名】Siganus argenteus 【別名】臭肚、象魚、象耳、臭肚仔、羊矮仔、盧矮仔 【型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體被小圓鱗,背鰭單一,尾鰭深分叉。體背海水藍色,往腹部漸呈銀色,頭部後面及體側滿佈黃色小斑點;鰓蓋末緣有一短黑色帶。背鰭與尾鰭黃色;臀鰭與腹鰭銀色;胸鰭為暗黃色。但魚體受驚嚇或休息時體色會變成暗褐色與亮褐色紋相雜,前者則形成7條斜線;魚體死亡後,體色會褪成褐色。 【生態習性】 日行性魚類,常棲...